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成果
巴尔虎蒙古人从巴尔古真迁居察哈尔的考述

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特聘研究员——明珠尔 

内容摘要:蒙古人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许多的痛苦,我本不想说这些事,但对历史上的有些模糊东西还是有必要考清楚,再说你自己不说,自己不研究,别人还会瞎编的。  因此以《巴尔虎史略》(蒙古文)和察哈尔巴尔虎人口述传承为依据,在2013年用蒙古文发表的《考述镶黄旗巴尔虎人的迁移踪迹》的基础上,今只对察哈尔十二旗的组建、“奇布钦”与“索伦”二词的来历、巴尔虎蒙古人来自巴尔古真‚、巴尔虎蒙古人迁居察哈尔的踪迹、清政府安排巴尔虎蒙古人的概况等做了进一步的考述。希望专家学者对不当之处提出辩论意见。

关键词:尔虎蒙古人 ·巴尔古真·察哈尔·考述

一、哈尔十二旗的组建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对察哈尔八个总管旗和四个苏鲁克(牧群)旗的组建经过两个阶段完成的。自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至十八世纪初,为第一阶段。康熙平息布尔尼亲王反清起义之后,便把原驻牧地义州收回,“空其牧地为牧场,归内务府太仆寺管辖,移其余众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并将归降的喀尔喀、厄鲁特编成苏木归其管辖,从此,察哈尔、喀尔喀、厄鲁特等部众被转为清军士兵,到所需要的地方承担兵役义务。把王公札萨克旗制改为总管旗制,将察哈尔编为正白、镶白、正蓝、镶黄等四个左翼总管旗,正黄、正红、镶蓝、镶红等四个右翼总管旗,共编八个总管旗。从《清世宗实录》记载“旧有81个佐领”可以看出,当时在每个总管旗内编设了十个苏木。

自十八世纪初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为第二阶段。清政府以软硬多种方法,对前后两次迁来的巴尔虎蒙古人进行安排,以扩大察哈尔八旗规模,增强了察哈尔八旗兵力。对巴尔虎蒙古人来说,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将留居木兰一带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和零散过来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在察哈尔八旗强行安排,使他们成为清军士兵。当时,奇布钦巴尔虎士兵虽然想返回故里,但因清政府高压政策而未能实现,只好服从了安排。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又一批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士兵从伊犁索伦营出发,经历爬山踏水,挨饿受冻的艰苦路程,回到了察哈尔奇布钦巴尔虎兄弟这儿。清政府认为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士兵有战功,因此,不但按照他们的意愿在察哈尔八旗进行安排,还对首领封官赏银,使他们成为了察哈尔八旗士兵。因此,兄弟相聚而在察哈尔地区一时呈现出喜气洋洋,情意浓浓的景象。这对稳定奇布钦巴尔虎兵丁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因离开故乡一个世纪,走过的地方较多而返回故乡的思念已经淡漠,返而敬仰长生天的思想更加浓厚了。举例说,正黄旗十二、十三苏木索伦巴尔虎人在旧时于每年阴历10月初9祭天;正白旗十三苏木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在解放前,有祭天过年的习俗。从我家说,大年初一那天我们起的很早,天色破晓,父亲带我到除夕建好的雪坛那儿祭天,母亲在家忙碌过年准备,祭完了天我们才过年,其他人家也是这样的;有的老人家在下雷雨时合十祈天保佑奇布钦血缘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子孙后代的平安;还有很多关于天的禁忌:如,不得以手指向天指,不得向天泼水,不得向天放箭,不得骂天等等。这些习俗可能对奇布钦巴尔虎士兵敬仰长生天起了一定影响。

清政府还对科尔乔得、和和塔娜、韩锦…等姓氏的蒙古人众在察哈尔编设苏木做了安排,他们从此也成为清军察哈尔八旗士兵。还不断参入异部苏木,因而使察哈尔八旗军队规模更大了。通过第二阶段的组建苏木,从原有八十一个苏木发展到120个苏木,其中纯巴尔虎苏木有14个,巴尔虎人和其他蒙古部众合编的苏木有4个。巴尔虎人迁来察哈尔之后,与各族人民特别是蒙古各部民众和睦相处,征服困难,共建了察哈尔这个美丽家园。与此同时,也承担起兵役义务。 

察哈尔八个总管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其兵丁平时生产,战时从征。总管旗男性均为兵丁,18岁以上的成人为护军,满语叫“白日”,每个“白日”每年的军饷为24两银。18岁以下为马甲,满语叫“胡雅格”,每个“胡雅格”每年的军饷为12两银。不过,乾隆时期,实行了一家一个儿子可当兵吃军饷,其余都当喇嘛信佛教的政策,因而吃军饷的男子越来越少了。总管旗男性兵丁基本上是坐等召唤,很少参加劳动,而生产劳动与家务杂活的绝大部分均由妇女承担。察哈尔八个总管旗官职品位与内地“县”相同,但康熙皇帝为了防止八旗官兵再次起兵反叛,采取笼络的办法,给了旗总管很高的荣誉和优厚的待遇。内地的知县一般是七品官,而旗总管(满语叫安本,意为总管)由清政府直接任命,为三品官,个别还有一品的。清王朝按官职品位发给花翎顶戴与服饰。在待遇上总管每年俸银为200两。察哈尔八个总管旗有安本 ,他负责处理全旗重大事务,还有伊赫甲楞(伊赫甲楞是满语,意为正参领),平时他协助安本处理政务。伊赫甲楞的品位与安本相同,为三品,戴红珊瑚頂,孔雀羽花翎,年俸为180两白银。伊赫甲楞是旗内军队的总指挥官,一旦遇有战争,就带兵出征。

乾隆二十六(1761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立都统衙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察哈尔总管旗的管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军役、皇官、官史们奶食、肉食的需要,还从察哈尔各旗抽调众多的牧户,成立了马、驼、牛、羊四个苏鲁克旗。分别称为“商都马群”、“太卜寺左翼马群”、“太卜寺右翼马群”、“三旗牛羊群”。马驼群由朝廷上马四院直接管理,牛羊群由内务府管理。“三旗牛羊群”就是指从察哈尔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抽调牧户成立的“正黄旗牛群”、“正黄旗羊群”、“镶黄旗牛群”、“镶黄旗羊群”“正白旗牛群”、“正白旗羊群”。还有达里岗嘎羊群旗,但尚未纳入苏鲁克旗管理。这就是清政府组建的察哈尔十二旗概况。

二、布钦”与“索伦”二词的来历

巴尔虎血统的察哈尔人(今在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居住)今仍自称为奇布钦巴尔虎人后代、索伦巴尔虎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后代。举例说: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部分索伦巴尔虎人后代今仍祭祀祖先敖包;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拉宁钦布(La nin qin bu)敖包是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祭祀祖先的敖包,现在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东部四个嘎查和正镶白旗乌兰查布苏木南部一个嘎查的百姓(以奇布钦苏伦巴尔虎人后代为主)于每年阴历6月13日举行祭祀活动;还有很多巴尔虎血统察哈尔人以“奇布钦”和“索伦”二词作为自己的姓氏。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巴尔虎的定语名称,先解释“奇布钦”名词的由来,然后解释“索伦”名词的由来吧。从史料上看“奇布钦(藏语称吉布钦)”巴尔虎的“奇布钦”名词是“奇布楚惠”名词变音而产生的。那么,我们进一步了解“奇布钦”名词的变音过程吧。“奇布楚惠”名词是巴尔虎分支部落首领的名字。“1641年,沙俄帝国侵军入侵贝加尔湖东部地区残酷屠杀奇布楚惠部落的民众,侵军在这一次屠杀中当场就枪决三十一名男士,捕走二十八名妇女儿童全部被折磨残杀。奇布楚惠虽然带领本部民众英勇奋斗,但最终被敌人势力压倒,壮烈牺牲”④从此在历史上产生了“奇布钦诺特氏”和“奇布钦巴尔虎”这个名词。后来“奇布钦”这个名词成为巴尔虎部落的名称而传承至今。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巴尔虎血统的察哈尔人以“奇布钦”为姓。我对“奇布钦”这个姓氏的产生表示赞同。因为“奇布钦”姓氏的产生既符合顺理成章,又反映生命永存之意。再说,“奇布钦”姓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索伦”一词,系通古斯语,也就是满语,最早以黑龙江上游一带的一个小别部名称出现于史籍,史称索伦汗国。索伦汗国由索伦、鄂伦春、达斡尔、蒙古等民族组成。十六世纪后半叶,索伦汗国博贝巴图尔汗在位时,因北元阿勒坦汗的势力及其影响推进到了索伦别部南境。其时,博贝巴图尔汗之子,索伦别部小汗,号称大皇太极,受命分疆治理索伦别部地区。这种形势,使索伦汗国与北元阿勒坦汗之间建立了和亲友好关系。阿勒坦汗的芭尔金公主嫁给了索伦别部小汗大皇太极,并携来十一个氏族的百姓,使索伦汗国日益繁荣强大起来了。可到1640年时,满清军队把索伦首都城和王府乌里苏屯夷为平地。1641年,索伦汗国归附于清朝。十七世纪末,清朝康熙皇帝北巡到此狩猎,见这里山川形胜,紫气缭绕,巍峨的群山环换着一椭圆形盆地,三条小带般的河流缓缓东流,河谷林带中不时有飞禽走兽出没,认定这里是为一方风水宝地,于是下令将此地辟为御用狩猎场,并派兵丁常年驻守于此,“索伦”这个名称就从此流传下来,但当索伦部归属清廷编入八旗之后,“索伦”一词的概念起变化,把索伦族改为鄂温克族,使索伦成为地域名称。由于沙俄入侵,居民被迫迁至嫩江。1665年,又依旗制设索伦佐领二十九员,1669,定索伦总管为三品。从事狩猎的索伦诸部被称为布特哈旗,每年向清政府贡献貂皮。那么,“索伦”一词,怎么就成为巴尔虎部的定语名称呢。1694 年,清政府将从木兰一带迁来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安排为布特哈地区的防守士兵,1701年,对布特哈地区四个苏木的奇布钦巴尔虎兵丁进行了分散安排。一部分在打牲部安排,一部分在鄂温克、达斡尔各苏木安排,还有一部分在索伦二阿巴安排。奇布钦巴尔虎兵丁至调伊犁在这里居住半个世纪,因此,在《清朝高宗(乾隆)皇帝政法文》中将奇布钦巴尔虎兵丁名为“索伦巴尔虎士兵”,因而奇布钦巴尔虎士兵得名为索伦巴尔虎士兵。但民间仍坚持巴尔虎部的奇布钦名词,因此在历史上索伦巴尔虎和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名称同时存在并传至今。奇布钦索伦巴尔虎这个名称更明确地表达了索伦巴尔虎是奇布钦的索伦巴尔虎。索伦只是在《清朝高宗(乾隆)皇帝政法文》中出现的地域烙印而已,比如说,察哈尔巴尔虎、吉林巴尔虎、呼伦贝尔巴尔虎等,其实都是一个奇布钦巴尔虎士兵。

三、尔虎蒙古人来自巴尔古真

因察哈尔图门原来没有巴尔虎部落,所以组建总管旗时,根本没有巴尔虎苏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定居在察哈尔的奇布钦巴尔虎人来自何地呢?应该说从巴尔古真脱古木(今称巴尔古津)来的。可是有人说,“从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来的” 、还有人说“从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来的”,“从呼伦贝尔来的”,而且把这句话一个炒一个,传扬之广,几乎为真。这种定论是无据猜测而已,我们做一下简要分析就可以知道了。一是从文字依据上讲,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察哈尔巴尔虎人是从新巴尔虎或陈巴尔虎迁来的史料记载。二是从客观上看,从新巴尔虎或陈巴尔虎迁来察哈尔的可能性不大。对此,我们看一下在《巴尔虎蒙古史》里写道的“巴尔虎人定居呼伦贝尔之后,才彻底地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居无常处的生活”记载就会明白的。三是从时代上讲,也没有可能。在察哈尔的第一批奇布钦巴尔虎人从巴尔古津出来,途径多地,至十七世纪后半叶到了察哈尔的。这时候,别说新巴尔虎人连陈巴尔虎人也尚未迁来呼伦贝尔草原,怎么会从新或陈巴尔虎来呢。四是从清廷制度上讲,兵丁不得随意搬迁的。举例说,镶黄旗第十四喀尔喀苏木有一家奇布钦巴尔虎人,主人名叫珠荣嘎,在本苏木任转达。他的后裔说,“我们是奇布钦巴尔虎人的后裔,我曾祖爷当时带领几个亲属,上北京向清廷递交了返回故里的申请。然后为此跑了几趟,才获得了清廷的迁来许可。于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崇礼(旧称焘来庙 )迁来第十四苏木居住至今”此例可以说明,部分士兵从新、陈巴尔虎或其他地方迁来察哈尔居住的可能性很少。五是布特哈(今称扎兰屯),一时归黑龙江,一时归内蒙古呼伦贝尔,所以“来自呼伦贝尔”之说,看起来好像有点儿沾边,但布特哈(呼伦贝尔)绝不是察哈尔奇布钦巴尔虎人摇篮之地,只是暂住之地而已。因此“从呼伦贝尔来的”这句话也是不对的。那么,察哈尔巴尔虎人究竟来自何地呢,确切地说,奇布钦巴尔虎人祖先于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从巴尔虎真脱古木出来,作为喀尔喀车臣汗部遮民居住于克鲁伦流域三旗,但因局势动荡而又从克鲁伦河出来途径戈壁沙漠、哈拉哈河、乌拉盖河、巴林、克什克腾等多地到达了木兰。奇布钦巴尔虎人从这里接受清政府安排定居于察哈尔的。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从木兰出来经过科尔沁、布特哈(这里居住50来年)、伊犁等多地,回到察哈尔奇布钦巴尔虎兄弟这里,接受清政府的安排定居于察哈尔的。

四、尔虎蒙古人迁移察哈尔的踪迹

我们把史料记载与察哈巴尔虎人的口述传承结合起来,对巴尔虎人迁来的踪迹进行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从巴尔古津迁来的真实情况。察哈尔奇布钦巴尔虎人迁移踪迹,始于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巴尔虎史略》称之为“始于第二次大迁移”沙俄帝国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入侵了富饶美丽的贝加尔湖东部巴尔古真河流域。生存在这里的奇布钦巴尔虎人为保卫久居的故乡热土与他们斗争了三十年之久,但因满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被欺压,于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被迫离开兴盛生活的故乡,迁入喀尔喀境内成为车臣汗部封建帝王的庶民,居住于克鲁伦河两岸三个旗。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因喀尔喀诸部被噶尔丹部长打溃解体而失去土地迁移在车臣汗部境内刚刚驻足的巴尔虎人又遭受重大损失,流散到各地。

大批的奇布钦巴尔虎人与车臣汗部人一同,从克鲁伦河沿岸迁流哈日满来戈壁沙漠、喀尔喀河南岸、乌拉盖河沿岸等地,在乌珠穆沁间歇之后,又途径巴林、克什克腾、正蓝旗、正白旗,长城以北聚集一段时间,然后到木兰居住一冬,次年又解体。这对奇布钦巴尔虎人带来了不同的命运 。一部分因东迁而名为“索伦士兵”在察哈尔定居。次年(1690年)近3000户万余人从这里出发,途径科尔沁、齐齐哈尔来到布特哈(今扎兰屯)地区,占居了那里的 鄂温克、达斡尔土地。1694年,车臣汗部台吉察布登去世,儿子王吉拉继位。由于王吉拉年幼而无能收归在 鄂温克、达斡尔土地散居的600户《奇布钦诺特氏》,因此把他们移交康熙皇帝管理。清政府当年把这部分奇布钦巴尔虎人安排为布特哈地区的防守士兵。康熙40年(1701年),对暂居在布特哈地区四个苏木的奇布钦巴尔虎士兵进行了分散安排。一部分在布特哈打牲部安排,一部分在索伦二阿巴安排,还有一部分在鄂温克、达斡尔各苏木安排。奇布钦巴尔虎人与索伦人相邻生活五十来年,已成为熟识者了。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清政府将从布特哈选调275名奇布钦巴尔虎兵丁到呼伦贝尔为防守士兵。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又将留在布特哈的奇布钦巴尔虎士兵(清政府称索伦巴尔虎士兵)调往伊犁参加了准噶尔平定。结束之后,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士兵自愿迁来察哈尔接受清政府的安排当察哈尔八旗士兵。对此,1751年第二次下发的《清朝高宗(乾隆)皇帝政法文》中“令黑龙江将军选派合适的人追见达拉登嘎,其所带领的索伦巴尔虎士兵中挑选2至3百人,亲领在两个月之内至大兵营。令其余士兵也要加速前进”记载⑤足以证实。还有一部分留在木兰一带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在喀尔喀局势稳定之后跟随车臣汗部人回喀尔喀车臣汗部定居 。他们因跟车臣汗部人而又成为车臣汗部封建帝王的庶民,不过后来向清政府申请到呼伦贝尔八旗当士兵,而后清政府将他们编入呼伦贝尔八旗,从此成为新巴尔虎旗士兵。还有一部分奇布钦巴尔虎人因留居木兰一带而成为察哈尔八旗士兵。除了大批奇布钦巴尔虎人外还有零散来的奇布钦巴尔虎人,清政府对他们也做了安排。他们是从克鲁伦河或从岔路迁来达里崗嘎、正蓝旗乌苏特胡力耶、镶黄旗焘来庙等地居住。零散的奇布钦巴尔虎人都是跟喀尔喀人过来的。正蓝旗《赛音呼都嘎苏木志》说,“跟随莫日格德红胡子从喀尔喀来的巴尔虎人原在乌苏特胡力耶、浩来胡力耶一带,与红胡子混居”

五、政府安排巴尔虎蒙古人的概况

清政府对迁来的奇布钦巴尔虎人采取合编、组建、补充等措施在察哈尔八旗安排的。一是将奇布钦巴尔虎人与其他蒙古部众合编了一个苏木。对此《八旗通史》记载“察哈尔镶白旗所属的第三佐领,原系康熙38年(1699年)将巴尔虎等蒙古与察哈尔蒙古壮丁合编为一个佐领” 足以证实。二是补充了缺编苏木。(一)补充了正白旗喀尔喀第十二苏木。其依据为,希里德·达木丁苏仁(奇布钦索伦巴尔虎人)说,“给正白旗第十二苏木加进了24个奇布钦巴尔虎兵丁”。这盘话是可信的。《察哈尔蒙古族史话》说:“正白旗第十二苏木是巴尔虎苏木”可是《正镶白旗志》还说:“正白旗第十二苏木是喀尔喀苏木”这两种定说,虽然有矛盾之处,但能进一步证实了希里德·达木丁苏仁一盘话的可靠性,(二)以暂住在达里崗嘎的奇布钦巴尔虎人补充了各旗缺编苏木,如给镶红旗喀尔喀第二苏木补充了10个兵丁(艾里),给镶黄旗宏图格第九苏木补充了25个兵丁(艾里)。三是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十年六月,军机大臣秦称“今察哈尔巴尔虎孪生蒙古壮丁有一千四、五百,弓箭客观,人丁健壮,连各处觅食人丁,共两千余人。请将此人丁编设十九佐领,合之旧有八十一个佐领,共成一百个佐领。...从之”,可以推知,清政府对木兰一带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先临时分别编入察哈尔八旗牛录之中,雍正十年(1732年)之后,才在各旗正式建立苏木安排了奇布钦巴尔虎人。如镶白旗第七、九两个苏木、正黄旗第十二苏木(缺编)、镶黄旗第十六、十七两个苏木(缺编)、镶蓝旗第七、十两个苏木。四是采取就地安置措施,如清政府把在乌苏特胡力耶、浩来胡力耶一带,与红胡子混居的奇布钦巴尔虎人就在正蓝旗第七苏木安排,第七苏木是专为他们编设的巴尔虎苏木。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把从伊犁返回的索伦或奇布钦巴尔虎士兵都在察哈尔安排。(一)当时,把大部分士兵在各旗编设苏木安排,如在正白旗编设第十三苏木 ,在正蓝旗编设第八苏木,在正黄旗编设第十三苏木,在镶红旗编设第十苏木,在正红旗编设第六、七两个苏木安排了索伦或奇布钦索伦巴尔虎士兵。(二) 把少部分士兵在各旗缺编巴尔虎苏木做了安排,如:在镶黄旗奇布钦巴尔虎第十七苏木和正黄旗奇布钦巴尔虎第十二苏木。

在察哈尔定居的巴尔虎人从来自那天起把自己的命运与察哈尔、喀尔喀、厄鲁特等多部民众连在一起,为使部落文化演变为察哈尔地域文化,促进察哈尔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此建议研究会将收集整理巴尔虎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事迹,肯定巴尔虎血统察哈尔人对察哈尔文化的功绩,让巴尔虎人的精彩传承与后人。

 

作者简介:明珠尔,铁木尔氏学术论文作家板画家

参考文献 :

   在《呼伦贝尔日报》2013年 10 月 29 日蒙古文版上发表。

④⑤《巴尔虎史略》(蒙古文版),呼日拉特﹒莫希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158、121页。

‚巴尔古津河是位于贝加尔湖东部,自东北向西南流入贝加尔湖,是贝加尔湖一条较大的支流,河流发源于伊卡特山脉,巴尔虎人原居住于巴尔古津河流域,古代称之为巴尔古真脱古木。

③木兰,现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西、北接壤内蒙古。现拥有土地2921平方公里,人口有五十万,其中蒙古族人有五万。1689年时,跟喀尔喀车臣汗部庶民来的奇布钦巴尔虎人曾经在这里暂住过。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4744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