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成果
察哈尔商路上的璀璨明珠——隆盛庄

刘一奇,刘利清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隆盛庄是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的一个城镇,由于口外移民的涌入和交通条件的便利,特别是晋商的推动,隆盛庄在晚清与民国前期发展成为察哈尔地区的商贸重镇。隆盛庄商贸盛极一时,尤以牲畜和粮食贸易最为繁盛,商号林立并结成了行社。在牲畜贸易中出现了专业化的职业中介“牙记”,在粮食贸易中形成了粮店与钱庄紧密合作的近代金融制度。隆盛庄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地人才辈出,近代学校建设也取得巨大进展。以隆盛庄为代表的察哈尔商业文化以“开放性”、“包容性”、“继承性”、“开拓性”为鲜明特征,具有独特魅力,是察哈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力弘扬。

关键词:察哈尔,商业文化,隆盛庄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了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作为察哈尔商业文化的活化石,近代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镇,隆盛庄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自清中叶至民国前期,隆盛庄兴起,商业繁荣,成为察哈尔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密切了内蒙古地区与全国各地物资、人员、文化的联通与交流。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汉族中原农耕文化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等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在隆盛庄汇聚与融合,和谐共生,守望相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察哈尔文化。其中隆盛庄农历六月二十四古庙会、隆盛庄四脚龙舞、隆盛庄月饼制作技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对隆盛庄商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会使我们对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对隆盛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对察哈尔商业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有利于促进乌兰察布市和“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隆盛庄商业兴盛成因探析

隆盛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东北部,明代尚为边地草原,现存明长城遗迹。清初属蒙古察哈尔部正黄、正红旗游牧地,为太仆寺右翼牧厂,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允许招民垦种,隆盛庄所在的丰镇地区开始移民。乾隆十五年(1750),由于牧地放垦与口内移民的大量涌入,清政府 “将丰川卫、镇宁所裁汰,改设丰镇厅”[①],归山西大同府管理,丰镇地区开始独立建制。隆盛庄距丰镇城80里,“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清政府招民垦荒在此设庄,这里是放垦居住的地方,以兴隆昌盛吉祥之意取名曰隆盛庄。”[②]隆盛庄的形成与设立基本与丰镇城同时,其兴起都是清中期对蒙封禁、禁垦蒙地政策被迫松动与调整的结果。从清中叶开始逐步开放蒙禁到晚清光绪时期借地养民和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加之内地人口增长与土地供需矛盾突显,灾荒、战乱等因素导致大量“走西口”移民涌入。开荒招垦吸引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大批农工商户,当地工商业移民多为山西忻县人,其次为定襄、崞县、繁峙人。新移民的到来尤其是晋商的推动促进了隆盛庄商贸的繁荣,来隆盛庄经营的晋商多来自晋北地区并按不同地域有专业分工,如忻县人主营六陈行(粮食加工业),定襄人做旅蒙业,大同人做绸布百货首饰,阳高人做熟皮缝纫,天镇人做制皮业,浑源人做饭铺榨油,五台人做泥水建筑等。隆盛庄商业的发展缘于内地向口外的移民,因紧邻晋北地区,晋商的进驻使隆盛庄在近代迅速崛起,成为察哈尔地区商业开发的主要推动者。

隆盛庄的交通优势是其商贸繁荣的客观条件。隆盛庄位于长城沿线,蒙晋冀交汇之地,处内地农耕区通往蒙古草原的必经之路,成为重要商品集散地和牲畜、粮食贸易中转站。旅蒙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力量,从隆盛庄向南经丰镇过得胜口到大同,向南可达太原,向东经张家口可到京津以至东部其他地区。从隆盛庄向北经土牧尔台、苏尼特旗到内蒙古各盟旗,以至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恰克图(今属俄罗斯)、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区,向西可到归绥(今呼和浩特)以至陕西、宁夏、甘肃等地。蒙古地区的牛、马、羊、驼、皮毛、药材及内蒙古前山地区的粮食在隆盛庄出售,然后转运至京津、山西等地。内地的棉布、丝绸、煤油、食盐及烟、酒、茶、糖等生活用品也在此交易,然后运往蒙古。隆盛庄处交通要冲,是塞北旱路的交通枢纽,是内地农耕区与蒙古草原地区物资交换的贸易中心,其商贸的繁荣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清时内外蒙古王公贵族、喇嘛及牧民去山西五台山礼佛进香,往返皆驻留于此,补充补给并将进贡给清朝皇帝的牲畜由此转运,故隆盛庄的贸易十分兴盛。当地商号还举办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庙会、四月初八佛诞日奶奶庙会、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庙会等活动,既为欢庆祈福,又可招揽顾客,宣传了隆盛庄的文化品牌,以集中的时间增加了人流量和贸易额,显示出察哈尔商业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二.隆盛庄商业繁荣钩沉

隆盛庄商业的繁荣使其在清末民初发展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镇,促进了当地人口的聚集和城镇的建设。俄国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于光绪十九年(1893)在内蒙古地区游历,他在3月4日来到隆盛庄并记录了当地的繁荣景象:“隆盛庄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的这条大道上最大的居民区之一……而且它的整个商业也因此而甚为发达和多样化。当地的汉人把隆盛庄叫做‘隆盛卓儿’,而蒙古人则把它叫做‘隆兴浩特’。”[③]这条亲历的记述表明隆盛庄在清末就成为察哈尔地区的人口大镇和商贸中心。民国前期隆盛庄的城镇建设也颇具规模:“(丰镇)县城东北八十里之隆盛庄,为县之巨镇。有东西南北四大街,南北长一里半,东西长半里。街市商业,以牲畜、皮毛、粮粟为重。马桥街为最繁盛地点。外筑土堡,周六里,高一丈二尺。有七门,大北门通集宁,小北门通兴和,西门通(丰镇)县城,南门通山西之阳高、大同,交通四达。”[④]可见民国前期隆盛庄仍具有交通优势,街道和城镇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形成以牲畜、皮毛和粮食贸易为主的商业格局。

随着隆盛庄商号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当地的工商业者结成了自己的行业组织——行社,最初分粮店、缸房、钱铺、当铺、货庄、六陈行、皮毛、山货等行社,后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机构“商务会”,负责处理行业内部的公共事务,解决当地困难、纠纷,摊派过往军队军费和地方大型活动开支,维护工商户的利益,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隆盛庄商号的经营涉及几十个行业,促成了当地商业的繁荣。隆盛庄作为粮食中转集散地,粮食贸易极为发达。当地粮店以代客买卖为主,以赚取佣金,自营为辅,粮店有“永泰店”、“丰裕店”、“懋盛店”等十几家。还有以原粮制品为主的米面加工业“六陈行”,主营烧酒、榨油、碾米、磨面、熬糖、磨粉等业务,有“福和原”、“天裕永”、“义生恒”等数十家。由于粮源充足,隆盛庄的粮食加工业颇为繁盛:“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统计,大些的铺子有三十一家(小磨业七、八十家)。其中缸房四家,面铺十九家,油房八家。”[⑤]缸房即制油酒业,有“天复泉”、“泉丰永”等,其中“德隆益”规模最大,经营最久。醋酱业有“三义泉”、“广盛泉”、“永溢泉”等。与粮食加工相关的干货行即食品糕点加工业也十分繁盛,著名的有“上三元”、“隆兴元”、“清德昌”等,都是回族人经营的糕点铺,“三合源”的蜜麻叶和蜜酥也颇具特色。隆盛庄的餐饮业也较兴盛,有“第一楼”、“会丰园”、“东饭馆”(回民)等。

作为牲畜转运集散地,牲畜和皮毛贸易是隆盛庄商业的支柱。原料充足,加之北方寒冷,皮毛制品市场广阔,隆盛庄的皮毛加工业盛极一时。生皮业是当地极为繁荣的行业,经营由蒙古运回的皮张并进行加工。白皮为熟皮业,制作冬季皮衣,有“永顺德”、“义和美”、“兴隆店”等商号。黑皮为制作蒙靴、车马皮件等,有“三成永”、“三兴永”、“广和永”等商号。生皮行业的联社是“兴盛社”。除了制皮业,还有跟皮毛贸易有关的毡毯业。制毡业的联社是毡毯社,有“广兴源”、“广兴长”、“吴毡房”等商号,专门制作经营毛毡、毛毯。毡义社流通于牧区,专代牧主搔剪羊毛。另外还有旅蒙商人和旅蒙手工业者,前往草原地区流动经营,这些商号有“天合成”、“谦合成”、“义合成”等,统称草地庄,他们的联社叫“集锦社”。

隆盛庄还有专营代客买卖牲畜的马店,经营蒙古运来的马、牛、驼及当地的驴、骡等业务。特别要说明的是,隆盛庄的牲畜贸易出现了专业化的职业中介“牙记”:“中间人叫牙记,买卖价由牙记中裁主持,所谓牙记对牲畜较为熟悉,经验相当丰富,口齿(岁数)、力量、驯服性、病患、出产地道,都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在客主中双方都相信和依靠他们,在双方成交后要给牙记一定报酬,叫佣金,一般以3%计酬。”[⑥]牲畜牙记多为回民,他们的行社叫“马王社”,有组织章程,是当地重要的商业组织。“牙记”这样专业化中介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隆盛庄的牲畜贸易,为市场有序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是隆盛庄经贸向近代化迈进的突出体现。由于过往客流量大,隆盛庄的旅馆业也很发达,这些往来车马客商的住宿地叫车马店,有“三合店”、“天合店”、“广盛店”等。

隆盛庄的商贸业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粮店与钱庄的关系,粮行与钱行的联社叫“宝粟社”,几乎每家粮店背后都有钱庄的支持。粮店的经营融入与粮食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行业,促进了近代察哈尔地区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隆盛庄粮食贸易的持续繁荣,彰显了察哈尔商业文化“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粮店在冬季收粮时所需款项巨大,必需由钱庄提供资金周转,而钱庄也可因此获利。钱、粮双方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当时粮行与钱行形成了一定的金融制度:“当时粮店行的金融综分四宗:资金、自出的凭帖、来往的浮存、向外贷款。”[⑦]凭帖是各粮店发行的用于转账结算的商业票据,同时具有流通和抵债功能,这种方式也叫“谱拨”。卖粮人可持凭帖到市面购买所需物品,各行业收下凭帖交由与粮店合作的钱庄,钱庄再向粮店记账。这样卖粮的农民、粮店和其他行业无需现钱交易,只需钱庄处理即可完成资金周转。不但当地如此,如售往外地京津等地,顾客也不需现款,都由钱庄办理,相当于现在银行的汇兑业务。粮行和钱行都极力维护凭帖和谱拨方式的信誉,以保持粮店金融的稳定和粮食市场的繁荣。

三.隆盛庄商业繁荣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到卫国去,看到卫国人口的繁盛,孔子不由赞叹,冉有进一步请教孔子,孔子作出回答:“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人口增长了就要让民众富起来,人民富裕了就要让他们接受教育。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商业发展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牧民》篇也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隆盛庄的察哈尔商业文化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商业与文教的互动关系,隆盛庄商业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隆盛庄商业在晚清民初达到极盛,隆盛庄的教育事业亦发轫于此并得到迅速发展。近代学校得以兴办,师资力量得以壮大,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和社会栋梁。隆盛庄所在的丰镇地区于光绪十一年(1885)始设官学,从属归化厅学,并由礼部设定学额。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做了进一步规定:“归、萨、托、和、清五厅并为一学,丰(丰镇)、宁二厅并为一学。每学仍按二十名取进一名,至多每学文生各不得过七名,武生各不得过四名。每学添设廪生各二名,廪生五年每学一贡。”[⑧]丰镇教育正式纳入清朝科举教育体系,并走在周边地区的前列。而随着清末科举的废除,到民国初年,许多学子转向近代学堂或赴北京、山西等地大学求学,甚至有出国留学者,显示出丰镇地区文教的兴盛,而隆盛庄也是人才辈出,皆一时之选。

晚清隆盛庄的秀才有李清、仝玉美、王廷钧、张士廉、李得仁等。地方俊彦还有孟儒珍,光绪年举人,后入由英国人李提摩太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攻读“格致之学”(理化)。班庭献,亦为光绪年举人,入山西大学堂西斋学习,曾任兴和、浑源县长,1928年任平绥铁路管理局局长。段士英,光绪年优贡,后入山西大学堂东斋研习经史,民初曾任孙中山组织的国会议员,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受聘归绥中学堂任国文教员。民国前期隆盛庄更是人才济济,据“丰镇县大学生统计表”[⑨]略述如下:米增兆,民国九年(1920)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曾任察哈尔省教育厅督学,察哈尔省立实业学校、农业专科学校校长,后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是察哈尔、绥远地区有名的教育家。张瑜,民国十六年(1927)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任察哈尔省实业学校教员,山西大学教授及山西省政府秘书主任等职。张淑良,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曾任绥远省立第一中学校教务主任,国立绥远中学校长。另外还有任以信(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申振道(中国大学教育系,曾任集宁第二师范训育主任)、班沛(北平大学林学院林学系)等,考入大学的女子有崔卿云(北平中国学院国学系)等,出国留学人员有魏世有(军政部陆军兽医学校畜牧系毕业后留学日本)等。隆盛庄文风昌盛,商业的繁荣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学子可以有机会读书深造,甚至去太原、北京这些发达地区的近代化大学读书,成为国家栋梁。许多人学成归来,促进了内蒙古地区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人才的培育靠学校,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民国前期隆盛庄的学校建设取得巨大进展,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大幅增加。隆盛庄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富而后教”的生动实践。据“丰镇县各级学校一览表(民国二十三年)”[⑩],隆盛庄的公办学校始于民国二年(1913),名为第二高等小学校,其中高级三年、初级四年,校址设在南庙大院,资金由丰镇县拨付,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该校全年经费2080元,共有6个班205人。民国二十年(1931)设立女子初级小学校,校址在第一峰巷内,1934年改为第二女子小学校,全年经费360元,由丰镇县拨付,有1个班52人。另在隆盛庄还设有第十小学校,全年经费240元,由丰镇县拨付,共有3个班68人。作为村镇的隆盛庄,民国前期就有如此多的儿童入学,学校经费得以保障,尤其是女子学校的设立,得益于当地商业繁荣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民众富裕,人口流动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使隆盛庄的教育事业在晚清和民国前期得到长足发展,造福一方民众。

四.察哈尔商业文化启示录

隆盛庄从清中叶开始兴起,其兴盛缘于口外移民的涌入与察哈尔商贸的繁荣,清末民初,凭借着当地的交通优势和晋商的开发,隆盛庄的商业盛极一时,人口规模扩大,商号林立,城镇建设也颇有成就,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展,隆盛庄成为当时察、绥地区的商贸重镇。

知古鉴今,隆盛庄商业繁荣,原始要终,其根本在于察哈尔商业文化(以下简称为“察商文化”)的精神指引。察商文化是移民文化的产物,移民给隆盛庄在内的察哈尔地区注入新鲜血液,新移民的辛勤劳动与智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由于地缘因素,山西地区的移民,尤其是晋商成为这里工商业的最早开发者和主体力量。察商文化脱胎于晋商文化并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自身的特色。察商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还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交融的产物,在近代还有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涌入。因此,察商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草原儿女以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气度笑迎八方来客。察商文化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商业贸易上做到“以信为本”,对教育做到“富而后教”,大力支持文教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以隆盛庄为代表的察哈尔商人敢想敢干,不畏艰难,像旅蒙商人的生意一直做到京津、蒙古乃至俄罗斯等地区,隆盛庄的学子也在外求学,积极进取,以求回馈桑梓,贡献国家。对优秀传统的“继承性”和对事业的“开拓性”是察商文化相辅相成的两面。今天,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对察哈尔商业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可谓恰逢其时,察哈尔商业文化是察哈尔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放性”、“包容性”、“继承性”、“开拓性”为鲜明特征,融入了马背上民族的独特个性,具有绚烂魅力和光辉价值。

 

 

 [作者简介]刘一奇,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与思想史;

刘利清,男,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与地方历史文献。

 

 

[] (清)德溥《丰镇厅志》卷一·沿革,光绪七年抄本.

[] 梁继祖:《话说隆盛庄》,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史料忆述》第一集,1986年,第160.

[]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45.

[] 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二册,卷十七·城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9.

[] 马步峰:《丰镇县解放前的商业》,丰镇县《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丰镇史料》第四辑,1984年,第125.

[] 贾明贵:《隆盛庄开发与经济兴衰》,丰镇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丰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9年,第79.

[] 乔学曾:《回忆丰镇县的粮店》,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蒙古工商史料》,内蒙古文史书店,1990年,第33.

[] 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六册,卷四十一·教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

[] 丁德奎:《丰镇县教育发展概况》,丰镇县《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丰镇史料》第三辑,1984年,第6468.

[] 丁德奎:《丰镇县教育发展概况》,丰镇县《丰镇县志》编纂委员会:《丰镇史料》第三辑,1984年,第6162.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48924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