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以文叙史
【连载88】史诗陶染下的英雄部落——迁居各地的察哈尔蒙古族
 

察哈尔西迁的历史意义(二)

 

    伊犁官办牧厂的部分牲畜是察哈尔蒙古军民从故乡带来的。这些牲畜不仅为伊犁牧厂的创办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新疆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品种。

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博尔塔拉察哈尔牧厂正式建立。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察哈尔营正式移驻博尔塔拉后,由伊犁将军奏准,正式成为“北线牧厂”。与此同时,成立的牧厂还有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山一地察哈尔、厄鲁特牧放的官营“特穆尔”牧厂及私人牧厂,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统管,隶属伊犁将军管辖。至此,伊犁将军所辖北疆伊犁、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等三大牧厂业已设置,拥有官、私牲畜30余万头。

察哈尔蒙古军民在西陲重镇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安家立业,他们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畜牧经验,一边戍边,一边牧放官牧厂的牲畜,为清王朝北疆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开发新疆畜牧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不仅为当地驻防军的军需和生产作出了贡献,而且为陕甘等地边防建设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察哈尔蒙古军民西迁后,在戍边的同时,除放牧外,他们不畏艰难,在荒原上安家立业,开荒种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虚心向汉族、维吾尔族学习农业生产种植技术,因此其耕种收效颇丰。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博尔塔拉两翼经营的农田种植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除了留足籽种和人口所需口粮外,每年还上交官库粮食750余石,补充了供应满洲营官兵所食用军粮储备。粮食储备最多的时候,如在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余粮达到10 100石。到1797年(清嘉庆二年),察哈尔人口达到1万余口,屯田业已经形成为有渠系、有耕具,而且具备了自给籽种能力的产业格局,除了民众食用外,每年平均有余粮120万公斤,可见察哈尔营当时的屯田种植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随着生产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屯田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口不断增加。民国初年。察哈尔营人口总数为16 023人。

察哈尔军民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的第一批拓荒者,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博尔塔拉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博尔塔拉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屯田所获粮食,不仅自己食用,上缴官府,还为当地驻防军提供军粮。察哈尔蒙古西迁新疆,不仅为保卫祖国西部边疆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开发和建设边疆也作出了贡献。

(连载88期)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127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