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状况与发展趋势

沈剑  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硕士研究生 讲师

内容摘要: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产生于蒙古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察哈尔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紧密联系,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察哈尔传统音乐除具有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普遍特征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从当前形势下察哈尔传统音乐留存现状、传承状况、与传承思考三个方面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察哈尔、传统音乐、传承、发展

传统音乐一词是指运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思维,创作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特征的、在本民族历史上世代相传至今的音乐。察哈尔传统音乐一词意指在由察哈尔蒙古族在历史长河中创作的音乐作品。由于察哈尔在蒙古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察哈尔传统音乐在蒙古族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地域性传统音乐。丰富多彩的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围绕着草原游牧生活所形成的思想观道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体现着察哈尔蒙古族崇尚自然、敬重礼仪、包容豁达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

一、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类别

察哈尔蒙古族的从祖先到近现代,一直保持着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大部分艺术形式,包括民歌、说唱音乐、以马头琴、四胡为主的器乐独奏、以阿斯尔为主的器乐合奏以及宗教和祭祀音乐等。

(一)传统民歌

歌唱是人的天性,察哈尔蒙古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他们信奉天地,认为万物有灵,通过歌唱来敬仰和赞美山川、树木、湖泊、草原、动物。同时也歌唱勤劳勇敢的自己,歌颂草原上的圣主,因此,民歌是察哈尔蒙古族表达内心情感最恰当的方式。察哈尔蒙古族传统民歌包括潮尔歌曲、长调歌曲、短调歌曲。

察哈尔蒙古族所处地域一直是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察哈尔蒙古族长期居住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一直以来水草丰美、气候温和,畜牧业发达,潮尔歌曲与长调歌曲在这里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察哈尔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是曲调优美、节奏悠长、结构庞大,装饰音(诺古拉)运用较多,浮与华彩性,善于表达深沉委婉、清丽典雅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1]

短调民歌方面,察哈尔蒙古族短调民歌具有蒙古族传统民歌的普遍特点,题材广泛、节奏规范、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

(二)说唱音乐

说唱艺术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叙事为主,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中的说唱艺术包括英雄史诗、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

“察哈尔部是一个富有英雄史诗的部落,说唱史诗在察哈尔蒙古族中有很长的历史。”[2]二十世纪初开始有国外学者有目的的搜集包括察哈尔范围内的英雄史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察哈尔著名说唱艺术家罗布生到目前到目前为止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保护、传承蒙古族英雄史诗作出自己的贡献。

乌力格尔是产生于东蒙的说唱艺术形式,“过去乌力格尔在察哈尔地区广为流传,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民间艺人也很多,他们把英雄史诗当做乌力格尔演唱,也演唱《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济公传》等乌力格尔。”[3]

(三)传统器乐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传说中马头琴就是由察哈尔草原的少年苏和创造的,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马头琴在察哈尔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当中,确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在北元时代,察哈尔地区就流行马头琴的前身胡日津怱兀尔(锹型胡琴),在民间的马头琴五种演奏法中其中的一种是“察哈尔调宝依拉咕特”[4]。这些都说明马头琴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察哈尔蒙古族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胡在草原上普及大约是在北元时期。据史料记载,察哈尔部林丹汗抗清失败后,清皇宫宴乐中纳入了蒙古音乐,其一为“笳吹乐章”,这其中就有四胡。

马头琴和四胡等传统乐器在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生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给传统民歌伴奏还是独奏、合奏,无论是广阔的草原,还是温暖的蒙古包,他们都是察哈尔蒙古人民表达自我的最完美的载体。

器乐合奏方面,《阿斯尔》是察哈尔合奏音乐的代表形式,以马头琴、笛子、四胡、三线、蒙古筝、潮尔等乐器为主,运用于节日、婚礼、宴会、庆功等场合,在广大察哈尔民众间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此外,广布察哈尔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宗教仪式音乐,与察哈尔蒙古族传统祭祀中的礼仪音乐仍有很广泛的使用。

二、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

有传承才会发展,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察哈尔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为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音乐作出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部分,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有着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音乐共同的属性,在传承方式方面仍然遵循书面语口头的传承、官方与民间的传承、专业与业余的传承、家庭与师徒传承等特点,由于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造成相当的稳定性,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所具有的变异性。“传统音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传统音乐的时代性特征,”[5]随着察哈尔蒙古族的生产生活较之以前的巨大变化,在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也突出了新的特点。

传承认识提高化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根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中每个各体的责任和义务。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2010年,察右后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2014年12月,“阿斯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1年在全国《格萨(斯)尔》成果展览会上被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格斯 尔说唱家”称号……,这些都显示出目前各级各界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只有主动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传承才会有希望。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得到了区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日趋加强,学术界从察哈尔传统音乐从历史学、形态学、美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的察哈尔文化研究所、河北省张家口的察哈尔学会、正蓝旗的察哈尔文化研究基地等一批研究机构的建立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察哈尔文化以及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条件。

围绕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专家学者们纷纷展开讨论,将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系统化,成果化。

传承方式多样化

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产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仍然要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离开产生的母体,传统就称为空架子。目前的察哈尔草原上,那达慕、聚会中、祭祀时,察哈尔蒙古族牧民仍然喜欢唱歌、拉琴与舞蹈。在传承方式上过长辈们情不自禁的歌唱与演奏,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下一代,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得到了家族的自然传承。

进入新世纪,察哈尔蒙古族地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包括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网络等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新媒体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演唱或者演奏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这对于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学习、交流和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集宁师范学院、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音乐院系,都开设有蒙古族传统音乐课程,长调、马头琴、四胡等专业的开设为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提供了人才支撑。集宁师范学院与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共同建立的“察哈尔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对深化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部署,特别是将察哈尔文化研究提升为一个专业学科,纳入集宁师院学科建设体系中,成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主打品牌。集宁师范学院政史系开设《察哈尔蒙古史》课程,这些举措打通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懂得历史,理解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特别是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察哈尔民歌欣赏》课程,出版《察哈尔民歌欣赏》教材一部,排演察哈尔题材舞蹈一部,创作阿斯尔器乐曲一首,这些在专业教育方面的努力提高了察哈尔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将察哈尔传统音乐的传承学院化,正规化。

近年来以区内外各地举办察哈尔民歌节、阿斯尔艺术节等文艺活动,挖掘深厚的察哈尔民俗文化底蕴,大力展现察哈尔民俗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让社会和大众能够了解悠久厚重的察哈尔文化。

近年来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所蕴含思想观念、文化内涵、旋律特征引起艺术创作领域的关注,创作者们在创作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有的将原单声民歌器乐化、多声化,有的则是创作新音乐作品时融入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形态,客观上促进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以新的方式的发展。在达日玛、贺西格等人的马头琴音像专辑中,有许多是察哈尔传统民歌改变的马头琴曲;铁英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中有三首将察哈尔民歌改编为钢琴曲的作品;马玉蕤、乌兰杰、赵宋光的《99首蒙古民歌精选》则是给十几首察哈尔民歌配上钢琴伴奏;永儒布的合唱作品集《四季》的“孤独的白驼羔”是将察哈尔蒙古族民歌改编为多声部合唱作品;笔者在2015年创作了以阿斯尔音乐为主题的《阿斯尔情》……。这些创作者为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以适应新形势下传统音乐传承的要求,在继承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原内涵及其风格进行在创作,是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传承成果系列化

近代之前传统的察哈尔蒙古族音乐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线谱和简谱的记谱法传入我国,为完整、完善记录和保存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大量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被记录并公开发表、发行。1979年出版的《蒙古民歌500首》(上·察哈尔、鄂尔多斯民歌),1979年出版的《少数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蒙古族》,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等,收录了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民歌和器乐作品。1950年出版的《察哈尔民歌新编》,2009年出版的《察哈尔民歌集》,2010年出版的《察哈尔地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蒙文),2010年出版的《阿斯尔》等则是对察哈尔传统音乐的全面收集和汇总。这些搜集、整理和出版,称为新时期继承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为保存和传承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奠定了基础。

在科研成果方面以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方面为题的论文频频见诸报刊。庆哥勒的论文《论蒙古族传统器乐套曲《阿斯尔》的母体与变体》,周丽青的论文《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音乐特征分析》等都是从阿斯尔艺术的本体入手,进行音乐形态学上的研究;吴晶的论文《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则是对阿斯尔的源流、种类及特点方面进行挖掘。爱如娜的硕士论文《察哈尔民歌的民俗研究》以民族学的视角对察哈尔传统民歌进行阐释;安雅嘉《乌兰察布地区阿贵庙敖包祭仪式音声现状调查与研究》一文则是对察哈尔地区宗教音乐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

(二)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仍从事畜牧业生产并保持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地区,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留存相对较为完整,而转型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生产活动的区域,由于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的影响,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则有变异和是失传的趋势。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察哈尔蒙古族地区该原来的草原游牧单一经济为农、共、林、牧多元化经济。任何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环境与土壤,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察哈尔蒙古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本地区的传统音乐在失去了原生态的生存环境,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同时在这种变化下,使得察哈尔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不同文化潮流的冲击,以及媒体的大发展,察哈尔蒙古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新鲜事物,因而这些新鲜事物也逐渐改变了大家的思想意识,许多地区群众不再去欣赏过去老掉牙的民族传统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已经部分的不能适应草原生活的现代节奏,不能适应年青一代的生活实际,因此原声形态的察哈尔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制约。

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随着地区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区域文化正趋于多元化的发展阶段,这势必对原文化进行部分地改造与变异,目前包括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内的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面临地区性逐渐消失的境地。据学者研究,在群体划分上,演唱或演奏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人可以以35岁为界定,35岁以上的蒙古人由于经历了草原发展变化的过程,或多或少的经历过草原牧业生活,所以能够理解和欣赏传统蒙古族音乐,35岁以下的蒙古人,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接受的是当前各种文化思潮的熏陶,蒙古族传统音乐知识他们母语文化中的艺术体裁而已。

三、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发展的思考

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是蒙古族艺术中的珍品,蕴含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特有的草原风格,具有自然之美、淳朴之美和形式之美。作为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重视它的传承与保护。在认识水平上、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进步、有提高,能够适应传统艺术的发展。

首先要提高意识,加大传承与保护力度。要想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要深入察哈尔蒙古族地区采访察哈尔民间艺人手,搜集与整理不同察哈尔传统音乐素材。许多随着许多老艺人的离开,后继无人的局面正在扩大,因此抢救性挖掘的意识要提高。加快察哈尔传统音乐文化资料体系的建立。目前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与传统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做好基础,重视传承与保护的教育工作。原生态传承是察哈尔传统音乐传承最重要的方面,原生态的传承包括自然传承与师徒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的相互学习,师徒传承是通过拜师授徒的传承。当前应该加大对此两项传承的保护与鼓励。此外应该在察哈尔蒙古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开设察哈尔民族传统音乐专业和欣赏课程,通过学唱(奏)传统音乐,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理解并喜欢这些文化。

第三要搞出特色,提高传承与保护的热情。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业的上升,应当加强乡土气息的文化旅游,通过文化旅游宣传察哈尔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音乐的热情。此外,广播、电视、网络等新的大众媒体应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力度,从采录、播放、评论、介绍环节及角度大量地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学习、认识和关注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发展状况。

在长期的过程中,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与思想内容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反过来这些传统音乐有培养和塑造这察哈尔蒙古族的人文精神。只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提高传承的主动性,做好传承的每一个环节,察哈尔传统音乐的传承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潘小平、武殿林.《察哈尔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4]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5]乌兰计.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6]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2002.

 

 



[1] 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月第一版

[2] 潘小平、武殿林,《察哈尔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6月第一版

[3] 潘小平、武殿林,《察哈尔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6月第一版

[4] 呼格吉勒图,《蒙古族音乐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12月第一版

[5]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月第二版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202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