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成果
关于“阿斯尔”音乐定位的思考

 

阿拉腾珠拉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阿斯尔”音乐是察哈尔草原独具特色的传统丝竹乐器乐合奏形式,是古代蒙古部落王公贵族欣赏的宫廷宴乐,属于纯器乐曲牌。“阿斯尔”音乐流淌着祖先们留下的文化痕迹,而我生长在察哈尔这片故土上却对祖辈留下的文化了解甚少感到自愧。2017年春,在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诺敏哈达老师的推荐下怀着忐忑的心情加入了此学会,加入后初步了解到察哈尔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它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为了进一步了解“阿斯尔”音乐,本人阅读了大量关于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书籍资料,从中了解到目前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而对“阿斯尔”音乐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传播等工作。本人通过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演奏《阿斯尔》乐曲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自己对蒙古宫廷音乐“阿斯尔”的初步了解以及我们应重视对“阿斯尔”音乐的重新认识的解读。

一、察哈尔之声——宫廷丝竹乐“阿斯尔”的渊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蒙古族特有的丝竹乐“阿斯尔”是古代察哈尔部落兴盛的宫廷宴乐。为什么被称作“阿斯尔”并且绝对是宫廷音乐?关于它名称的来源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经多方考究证实这些观点中最可靠的为“阿斯尔”乐曲因其在有“阿斯尔”(楼阁)的地方演奏而得名。“阿斯尔”本意为“楼阁”。所谓楼阁,必然是高层建筑物,在过去的蒙古部落只有皇都汗廷才有这种建筑物的可能性。据元上都遗址的考证,元代上都不仅有“阿斯尔”楼阁,其规模与豪华,让西方的马可波罗都感到震惊。

自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以来,随着蒙古各朝代的建立,蒙古宫廷音乐逐步完备。演奏形式从以前露天表演(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蹈)转变为多在宫帐内演出,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宫帐音乐”。即保留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习俗,而且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据《元史》记载,大蒙古国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采纳高智耀的建议,“征用西夏旧乐。”太宗窝阔台继大汗位之后,采纳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的建议,收录亡金知礼乐旧人,得掌乐、掌礼及乐工九十二人,逐命编制登歌乐、制造乐器,“征用金国太常乐。”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登基之后,借鉴历代中原王朝的成例,建立了完备的宫廷礼乐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每年在元上都避暑,那时宫中设有大乐署,专门管制大汗宫廷的乐队和乐谱、人员编制和乐器编制,并且让教坊师硕德闾创作过阿斯尔名曲《白翎雀》。察哈尔兵败于皇太极,察哈尔大汗——林丹汗宫帐的宫廷音乐被收归满清宫廷,作为燕乐使用。皇太极将它们称之为《笳吹乐章》和《番部合奏》。据《清史稿》(缩印本)一0一“乐志”记载的《番部合奏》使用的演奏乐器有:“云锣一、箫一、笛一、管一、笙一、筝一、胡琴一、琵琶一、三弦一、二弦一、月琴一、提琴一、轧筝一、火不思一、拍板一。” 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穆楚克栋日普(德王)王府中建立的宫廷乐队是在大小宴会上演奏阿斯尔。这些真实的情况足以说明“阿斯尔”音乐就是蒙古族的宫廷器乐曲,并且一直沿袭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久。

从“阿斯尔”最早产生的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在世时期算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阿斯尔”音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蒙古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现实、人与自然相处等多方面的题材。因此,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蒙古族的宫廷音乐“阿斯尔”源于蒙古族的原生态艺术,与察哈尔部民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察哈尔宫廷音乐“阿斯尔”历经蒙古各朝代、部族的文化洗礼形成并发展成为如今丰富的多种变奏曲体,实属不易。根据察哈尔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多年来对“阿斯尔”曲调及其变奏曲的搜集成果数目多达47首。这些曲调的变奏又是怎么形成并发展到如今?本人根据自己演奏过的“阿斯尔”曲调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二、“阿斯尔”音乐的审美特征

1.“阿都沁阿斯尔”名称的由来

《白翎雀》、《阿都沁阿斯尔》、《巴布若阿斯尔》的名称及曲调来源于元朝封建统治郡主时代的宫廷音乐文化。而《察哈尔八旗阿斯尔》与《察哈尔牧群阿斯尔》中的每个阿斯尔音乐与名称均属于清代原察哈尔盟“八旗”的名称。就《阿都沁阿斯尔》名称的来源给予如下解释:本人通过武殿林先生编著的《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一书中的文章了解到,“根据镶黄旗政协副主席斯琴格日乐同志收集到的重要信息,大元汗国至正年代。元世祖忽必烈每到夏秋,都要从大都到元上都避暑。那时候居住在元上都周边驻防战士是察哈尔护卫兵,他们专为大汗饲养着白马群。把马群挤下的奶酿制成马奶酒,作为贡品,献给忽必烈大汗饮用。大汗十分喜欢白马群,让汗宫的乐师边唱赞白马群歌。乐师们把歌名定为‘牧马歌’,把歌曲作为宫廷演奏的器乐曲。这就是阿都沁阿斯尔的来历。这虽然是口碑史料,但是于正史记载吻合。因此这个解释与本文上述的第一个观点相符合。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政府将察哈尔地区划分为左右两翼、四牧群。察哈尔左翼:正蓝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察哈尔右翼:正红旗、镶蓝旗、正黄旗、镶红旗,统称察哈尔总管八旗。四牧群:上都马群、牛羊群、太仆寺左、右翼牧群。四牧群是清朝政府从蒙古各旗抽调牧户建立起来的,是专门饲养军马,为清政府供应肉食、奶食、管理和饲养御马群的“牧群”旗。蒙古语“阿都沁”为“牧马人”的含义。是牧民们自行创编的牧群旗阿斯尔。

因此,请大家不要混淆献给忽必烈大汗的“阿都沁阿斯尔” 和察哈尔八旗与牧群旗的“阿都沁阿斯尔”。察哈尔八旗、牧群旗阿斯尔产生的年代大致是晚清和民国初年,它是根据传统宫廷音乐《阿都沁阿斯尔》为母体衍生出来的多首变体乐曲,如:《正黄旗阿斯尔》、《镶黄旗阿斯尔》、《明安阿斯尔》、《商都牧群阿斯尔》、《太仆寺右翼阿斯尔》、《太仆寺左翼阿斯尔》等等,因此在风格、特点上大致相同。

2、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法与“阿都沁阿斯尔”

阿都沁阿斯尔”是所有“阿斯尔”音乐的母体,这已成为察哈尔草原上的主旋律。而有着这么悠久历史的察哈尔音乐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美妙旋律必然就是我们察哈尔草原的马头琴之声。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然而这浩瀚的大蒙古草原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各自的部落,在相近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风情、观念形态等长期积淀下形成了具有地区性的特征,就连乐器的名称命名都有所不同。如:察哈尔草原的马头琴过去被称之为“黑力”,科尔沁草原的马头琴被称之为“潮尔”,土尔扈特草原的蒙古族将马头琴称之为“叶克勒”。虽然它们的命名与演奏法截然不同,但他们的根是原始马尾胡琴演变过来的,演变成为各自独立的乐器。

“察哈尔黑力”:即蒙古语的“Zahar Hiil”,意为察哈尔部落所使用的“黑力”。察哈尔人根据当地音乐的风格特色将察哈尔黑力调成合适的调子,并用精湛的演奏技法展现出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察哈尔定弦法(在这里定弦法指“调”,即蒙古语“呼格”)与演奏技法(蒙古语“tatlag”),为“察哈尔调”(即“察哈尔”呼格),也被称之为“胡尔”呼格。演奏技法(“tatlag”)为“五度音演奏技法”。

现比较流行的阿都沁阿斯尔音调为欢快明亮,能够充分体现游牧民族马背生活,“察哈尔呼格”的“五度音演奏技法” 多有轻盈而明快之感,正好符合我们“阿都沁阿斯尔”欢快明亮的曲风。它主要以低音弦为主音,两根弦同时拉奏时低音弦为空弦,可奏出主音或属音,这时低音弦的低音声部起到一个铺低音的和声效果。加之演奏时的指法使用食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指尖部位触弦演奏。这种特殊触弦法以及演奏技法充分让“阿都沁阿斯尔”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武殿林编著,内蒙古出版集团 远方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一、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的由来,第二段第九行。

  蒙古音乐研究文集中,莫尔吉胡、道尔加拉、瑟·巴音吉日嘎拉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383页,一至三段。

  蒙古族器乐曲曲牌《阿都沁阿斯尔》探析,庆歌乐,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2726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