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察哈尔名人
民国之后各界名人
官布
 

官布(18781956  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在察哈尔商都阿都沁旗第七苏木高日文忽洞(三井子)一带生活。官布从小在贫苦艰难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毅力坚强、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个性和气质。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十来岁的时候就给别人放牛、放羊,以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为父母分忧,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官布从小喜爱学习,勤奋机灵,一学就会。他的银匠生涯是从学习银器制作开始的。他跟师傅学习了几个月就很快入门了,师傅见他如此机灵能干,就交给他一些简单的银制品去加工。官布也大胆尝试,越干越熟练,慢慢的掌握了独自加工银制品的本领,后来的业主不断增多,业务也就兴旺起来了。

官布一贯对技术精益求精,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加工技巧,他曾赴北京、五台山、张家口等地跟汉族银匠学习技术,以补充自己取长补短。通过多年学习,他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巧技能,还提高了绘画技能。他把画纸拿到背后,不用眼看就能画出五畜、骑马人、走兽、禽鸟等图案,栩栩如生,达到了生动自如的水准。

官布不是那种欺弱怕强的人,对有钱人和穷人一视同仁,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家乡的人们称他为“安巴银匠”,安巴银匠是指多艺的智慧精灵,手艺高超的银匠。有一次他亲友布林孟克的儿子,玩耍时不小心把小酒盅卡在了喉咙里。安巴银匠听到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用银线作钩,从小孩喉咙里勾出了酒盅,救了小孩子的命。安巴银匠的名字和高超的技艺不仅阿都沁地区的人们知道,外地人也知道,所以常常有人请他到外地去加工银器,是察哈尔地区的一代名匠。1930年,查干活佛扎密延格喜扎木苏修建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庙时,安巴银匠官布也参与其中。

银匠官布一辈子加工过很多银器。有男人用的银马鞍、马嚼子、鞍桥、鞍泡钉,银泡子,银碗、银盅、银壶等,女人用的首饰如坠子、大头簪、连束、银镯子、银戒指等制品,还有小孩子带的银坠子、银锁等制品。这些银制品都制作的精细美观。他制作的佛教用具,如银供、微型银制佛像、佛灯、银佛铃、甘露瓶、金刚杵以及供品中所使用的银绣花等银制品,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准。

银匠官布有一次制作银佛灯时,上面雕刻有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的法轮,安装起来后,佛灯一点燃,上面的法轮就自动转动起来,佛灯什么时候熄灭,法轮才什么时候停止转动。这样的佛灯既能照亮佛像,又能念六字真言,积福颂德,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说明银匠官布的手艺已经超出了一般制作银器的范围,开始研究热能变成动能。他制作银器的本领,可以说集中在手上。为了保密,平时他不愿意让别人看他工作。当他制作银碗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他就把银碗拿到背后把图案绘出来,所绘的东西比看着绘的还要逼真生动,真是心灵手巧。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32年,八世班禅应苏尼特右旗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的邀请,来到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王爷用官布制作的精美银壶来给班禅活佛和各旗带有花领的王公贵族们斟茶,这个银壶上雕刻着吉祥结、九宝、八供和龙凤等图案,活灵活现,而且斟茶的时候发出“朝德班宝”的声音。意思是“给您奉餐”的藏语。到场的贵族们都很惊奇,目睹了官布银匠高超出众的技能技巧。班禅活佛高兴地叫官布银匠再给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银茶壶,给了官布鞍马1匹、银圆百块作为酬金。这个故事在老人们中相互传说至今。

从这个银壶的故事可以看出官布有着技术出众的天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生活贫穷、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制作出能动又能说话的银壶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官布制作加工的银制品经过了100多年,存世的只有银壶1个、银碗3个和1个曼扎(满达)。据说银壶在北京雍和宫完好无损的收藏着,3个银碗还由官布银匠的玄孙收藏着。察哈尔地区的银匠很多,官布因技艺高超,智慧出众,在众多银匠中是出类拔萃的。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3252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