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
坝上的历史沿革

文/尹自先

坝上(张北高原的俗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陲,大马群山、苏克斜鲁山(二山清时俗称大坝,“坝上由此得名)一线北侧,包括今河北省尚义、康保、张北、沽源及崇礼、丰宁、围场县各一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正兰、商都、多伦四旗县及辽宁省克什克腾旗一部分。坝上地当大漠与中原南北交通冲要,“东通辽碣,西控丰胜,为北边外屏”(《口北三厅志•艺文》)而且水草肥饶,古称闲刍牧之场。”(玄《多伦汇宗寺碑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

近些年来,尚义县大苏计、小沟,张北县大营滩等地陆续发现了一 些石锄、石铲、石磨棒等石器标本。1977年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时,在沽源县梁东村又发现为数众多的石铲、石楔、尖状器、刮削器和玛瑞石等鉴定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两个类型,但它们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并与细石器文化共存。这些文物表明,最晚在原始社会后期坝上就有人类栖息。

商周时代,坝上在内的今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及其以北的辽阔地区,活动着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商周人称之“鬼方”。到了春秋战国初,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东胡游牧部落联盟向西南扩张,今燕山以北包括坝上尽为其势力范围。东胡新兴奴隶主贵族实行对外掠夺政策,不断掠夺燕国北部及赵国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人众。燕国奋起抵抗,袭破东胡,迫使其退却千余里。燕在这千余里地方置上谷、辽东等五郡防胡, 并沿五郡北界筑长城。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记,燕长城起张家口,沿大马群山而东直到今辽宁省辽阳市。至今围场县境仍有残存遗址。东胡退据长城北的坝上及其以东地带,仍不断南下,《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远,人民稀,数被寇。

这时,居住在黄河河套和今内蒙古狼山一带的匈奴游牧民族兴盛起来,到战国时已入据秦赵燕三国境北包括坝上在内的漠南地。秦灭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击匈奴,匈奴朝北转徙。秦把以前秦赵燕魏四国所筑长城连接起来并在匈奴退出地方设郡县,位于长城北侧的坝上为代、上谷、渔阳三郡领地。

秦末,中原扰乱,匈奴乘机卷土重来。楚汉相争之际,其势力更得以迅猛发展,“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史记•匈奴列传》)。汉高帝刘邦北征失败后,只好跟匈奴和亲,认可“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同上)。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分兵击匈奴,小胜。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又击匈奴,夺回被匈奴所占部分土地,同时“汉亦弃上谷之什僻县造阳地以予胡。(同上)造阳约今坝上地,汉承秦制为上谷郡属地,自此改属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后。汉军又几次北击,匈奴远遁漠北。汉将受奴役于匈奴左地的东胡别支——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后汉书•乌桓传》)约今坝上及以东地带,设“护乌桓校尉” 一官持节代表汉中央监护管辖。乌桓摆脱了匈奴的奴役,密切了与中原的文化经济交流,他们开始筑城居住,著名的桓州(今正兰旗四郎城)就是他们聚居过的地方。

王莽篡汉,执行藐视、排斥、打击少数民族的政策,迫使乌桓反叛。东汉光武初,乌桓和匈奴联兵为寇,对汉沿边各郡多次杀掠,其中居住在“上谷塞外白山(今张北县狼窝沟至赤城县独石口一段大马群山)者最为强富”(同上),代郡以东受害最深,以至郡县损坏,百姓流亡。东汉军队几次征讨都大败而归,只好用币帛贿赂乌桓。在此情形下,乌桓又归附于汉。汉允许他们入长城住在沿边十郡汉地, 并设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省万全)”(同上),每年在这里跟乌桓贸易。

乌桓入居塞内,原来居住的塞外后被东胡的另一支——鲜卑占据。鲜卑对东汉时降时叛,到汉桓帝时鲜卑领袖檀石槐组建了一个庞大的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立庭(建都)于“去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歠仇水上”(今尚义县边境的大青山、东洋河)(《后汉书·鲜卑传》),拥兵十万,不断对东汉缘边各郡抢掠烧杀。檀石槐死,部落离散,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晋时,离散部落中的拓跋部崛起。到禄官任酋长时,他把疆域分成三部,自己率领一部居上谷北濡(滦河)源西”(《北史·昭帝纪》)的今坝上地。禄官死,继承者猗卢统一了三部,建立“代政权。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十年后,拓跋鲜卑的杰出领袖拓跋珪东山再起,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北魏政权。魏元明帝时,北魏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桑然侵扰;“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北史·太宗纪》)沿今大马群山、阴山一线修建了一条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城,在要害处设六镇戍守。其中柔玄镇治今尚义附近,怀荒镇治今张北,御夷镇原治今沽源北,后迁今赤城北,坝上尽归此三镇。北魏末年,阶级矛盾激化,鲜卑贵族出身的镇将及手下僚佐肆意克扣镇兵,盘剥镇民,激起各镇各族人民的愤恨。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降附北魏被安置在柔玄、怀荒二镇边外牧地的柔然阿那瑰部大饥,抢掠怀荒镇,“驱掠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北史·蠕蠕传》。怀荒镇民被掠生活无着,向镇将于景“请粮,景不给,镇人遂执缚景及其妻,……月余乃杀之”(《北史•于景传》其他各镇纷纷杀镇将响应。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阿那瑰联兵镇压,起义失败。镇民大量被迁往内地,柔然乘机擅其故地” 〈《南史•北狄传》)坝上遂被柔然占据。

六镇起义后,北魏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国土分裂成东、西魏,不久又被北齐、北周取而代之。这段时间内,居住在今阿尔泰山一带曾做柔然“锻奴”的突厥族兴盛起来。公元552年,突厥以复仇为名出击柔然,“大破之于怀荒北”(《周书•柔然传》),阿那瑰自杀。坝上又被突厥占据。

唐末五代时,坝上先后被奚(库莫奚)、契丹占据。《新唐书》记:“滦水源出奚国都山”,想见坝上至少有一部分是奚地。契丹在奚东(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耶律阿保机任酋长时逐渐强盛。公元 901年,阿保机亲征奚,“所向辄下……尽有奚地”,还军“次滦河刻石纪功”(《辽史•太祖纪》随后,大 规模入长城侵扰汉地,积极向四邻用兵。战争中,阿保机俘获大批汉人,而幽、蔚一带地主、官吏也因不堪藩镇割据势力压榨,纷纷逃亡长城外。阿保机吸取中原文化,开始向古老的部落选举制挑战当时契丹由八部组成,旧制规定首领三年一换,而阿保机当了九年还不肯让人代替,这自然遭到旧制度维护者的斥责。在强大的保守势力面前,阿保机交出旗鼓(权力象征),率所部居古汉城滦河上”(《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阿保机身在古汉城(今沽源北),总领八部雄心不减,用计诱骗诸部大人到古汉城并杀死他们。公元916年,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后称“辽”),从而宣告了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辽时坝上隶西京道奉圣州地,这里地高气爽,禽兽众多,是辽帝驻夏游猎常地。鸳鸯泊(今张北县安固里淖)为辽国集兵之地。

金时,坝上为抚(治今张北)昌〈治今沽源县九连城)桓(治今正兰镇四郎城)三州地,军兵隶西北路招讨司(初治抚州,后徙桓州)。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居住桓州的契丹族牧民不能忍受女真贵族残酷的民族压迫,起义反金。西北路及北部各族农牧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在窝斡领导下几次打败前来镇压的金兵,攻克金上京。起义军从辽东向中都(金都,今北京市)逼进,途经袅岭西陷泉(在今围场县境)不幸兵败。窝斡收拾散兵西走西京(今大同)。金急忙在燕子城(今张北)、狗泊(今沽源县九连城淖)添甲仗,增戍兵,并悬重赏捉拿窝斡。公元1162年9月窝斡被叛徒出卖,余部在燕子城中伏。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给了金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金章宗时,居住在大沙漠北的蒙古族开始崛起。为了防止蒙古兵南下,金在北部边境掘长堑筑边堡,西北路地当冲要,沿长堑又增女墙副堤但这并不能阻止蒙古骑兵的南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聚众誓师,兵锋直指抚、 昌、桓三州。西北失陷,金帝诏令四十万大军凭野狐岭(今张北万全交界处的一段大马群山)天险扼守。金将畏敌如虎,蒙军大败金兵,乘胜在河堡〈今怀安县会河堡)全歼金主力,前锋直抵中都城下。以后蒙军又两次循这条路线进围中都。

元代,坝上隶隆兴,上都二路。隆兴路治隆兴府(今张北),忽必烈在此修建了他的第一座行宫。 武宗时,在旺兀察都(今张北县白城子)建中都并置开宁路,撤消隆兴路,降隆兴府为源州。仁宗即位后,罢中都恢复隆兴府,不久改为“兴和”,隆兴路遂称兴和路。上都路治开平,忽必烈驻桓州(金之桓州)主管漠南军国庶事期间,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营建开平府。宪宗死,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国号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开平因庭阙所在加号为上都。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元帝每年四、五月到此祭祖,处理军国庶事,举行“诈马宴”,接见外国使臣等,八、九月回归大都。两都间设四条驿路:“驿路”出大都经昌平、榆林、赤城一线到独石口上坝,迄北主要驿站有牛群头(今沽源县石头城)、察罕脑儿(即白泊)、李陵台(今正兰旗黑城子)、桓州到上都。“西路”经居庸关、统幕(今怀来县土木)、宣德州(今宣化)一线到野狐岭上坝,东北驿站有兴和、鸳鸯泊怀秃脑儿〈今张北县伊克脑儿)至察罕脑儿跟“驿路”会合。“黑谷路”经居庸关、黑谷、龙门一线到沙岭(今沽源县半元店公社老丈沟的沙梁子)上坝,西北趋牛群头跟“驿路”会合。“古北口路”经古北口、黄崖、赛峰一线上坝,西北趋东凉亭(今多伦县白城子)到上都。

元末,农民起义军刘福通部将关先生、破头潘等率师自山西出塞,连下“大同、兴和塞外诸郡”, 一举攻克“上都,焚宫幌《元史•顺帝纪八》)。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军克大都,元顺帝北逃至上都。洪武三年明将李文忠率师出野狐岭,在兴和、白海(白泊)附近的骆驼山连败元兵,乘胜克开平(上都)。洪武七年明将兰玉率师再出野狐岭,拔兴和,元残余势力自此远遁漠北。

明初坝上为边缘防地,隶开平卫(治开平)、兴和守御千户所〈治兴和)。明成祖时,元去国号称鞑靼”。鞑靼西有蒙古别部瓦剌,他们不断南下争夺明边缘防地。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亲征鞑靼鞑靼降附。十二年亲征瓦剌,大军越过野狐岭,在兴和大阅五军然后北上,瓦剌大败。永乐十九年鞑靼攻陷兴和后,明成祖于次年又亲征,师出独石口,在湿宁(元之牛群头)大阅诸将,亲制 “平戌曲,令官兵歌之以激励士气。大军过西凉亭(元之察罕脑儿)、威虏镇(元之李陵台),鞑靼闻讯远遁。宣德年间鞑靼又攻陷兴和,明宣宗以开平势孤难守,徙开平卫于独石口。明“弃地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滦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

崇祯年间元后裔蒙古察哈尔部占据漠南。当时明朝危机四起,为了对付盘踞东北的大清”政权, 明用大批货币贿赂察哈尔林丹汗,让其牵制清兵。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为了扫除绕道漠南进攻明内地的障碍,率军亲征林丹汗。清军越过苏克斜鲁山,在开平大破林丹汗,“斩其妻孥及部下多人,俘获财宝无数”(《口北三厅志·清世纪》)。接着清军又直趋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林丹汗败死, 所在部民全部按八旗制度编成游牧八旗,分左右二翼被处置在义州(今辽东境)。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 年)察哈尔反叛,清派兵讨平后迁其部众“驻牧宣化、大同塞外”(《察哈尔省通志•沿革》),各据一方,每年夏天派官员前往督查率领。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厅管理他们;三年, 以辖区太大不便管理,又在多伦诺尔(今多伦)、独石口设厅,三厅隶口北道(治今宣化)。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将西翼正红、镶红、镶兰、正黄半旗入大同管辖,坝上为东翼四旗、西翼正黄半旗驻牧地。康熙年间漠西厄鲁特蒙古尔丹汗在沙俄支持下侵犯漠北喀尔喀蒙古,并以追击为名进犯漠南兵锋直抵坝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玄帝亲征,在乌兰布通(多伦东北二百里)大破尔丹。康熙三十年玄巡幸多伦诺尔,大会喀尔喀四十八部名王郡长、世官贵胄。宴会上“拜觞起舞,稽首踊跃”(玄《多伦汇宗寺碑文》),充满了友好和睦的团结气氛。三十五年玄二次亲征,大军出独石口,沿诺海和硕(今沽源县小红城)、博罗和屯(正兰旗黑城子)一线北上,尔丹败遁。三十六年又亲征,尔丹败死。讨伐中,察哈尔八旗牧民积极参战有功,玄下诏增其护军饷。康雍乾时期,坝上派和平兴旺景象,清人高士奇在《自湖滩和朔至三岔》诗中描绘:“云山绝好塞图,浓黛轻烟晓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马牛千里富青刍”。

清末,中原内地土地兼并剧烈,大批流民冲破禁令往来口外垦殖。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颁布开垦蒙荒令,一时间破产农民潮水般涌向坝上。汉民流入,促进了这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但盲目垦荒,破坏草原,察哈尔蒙古牧民“不适宜牧畜生活”只好“多迁往后草地”(《张北县志•礼俗志•蒙古人之礼俗》)。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4239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