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著作选登
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毛植的历史渊源

作者:肖占贵 肖静

毛植是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蒙语中成为“苏日哈塔木乐”,意思是锋毛栽植,简称为毛植。所谓毛植是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大经纬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制作的整个过程都不会用到针和线。作品立体、逼真,再现了动物的原生状态,体现了蒙古民族手工艺产品的技艺特性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业界誉为“平面标本”。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毛植于2011年正式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植在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前,在业界一直被称作为“毛绣”,其缘由是它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状态。其中“毛”显而易见就是制作的原材料——动物的毛皮,“绣”则是毛植作品精致细腻的表现力,每一根毛和每一个部位如同一针一线绣制的一般细腻鲜活,故称作为“毛绣”。由于毛植与织绣类艺术作品的制作技法有着根本性的差别,毛植在制作过程中不会用到针和线,是将毛一撮一撮的栽植在经纬网上,和绣是截然不同的工艺类型。所以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经过专家们的鉴定,着重于它的原材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上,改名为“毛植”。这里的“毛”就更加具体化了,指的是制作毛植所用的锋毛,因为毛植的制作虽然需要大量的皮毛,但只取其中的锋毛进行制作。“植”则是取“栽植”的意思,表达制作毛植时将毛插在经纬网上的过程,强调制作过程中动作,故取“植”的意思。

毛植在元代最为盛行,由于元朝拓疆开土之力最勤,因而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版图亦最为广大,与外界通商频繁,经济繁荣。当时的王公贵族拥有足够的财力选择喜欢的装饰用品,毛植在当时十分受欢迎,贵族之间都以拥有毛植手工艺精品作为身份的象征,定制各种彰显气质的毛植作品。元朝的统治者到处征占土地,对于攻陷的城池中的工匠从不杀害,让他们重新返回到制造业中从事劳动,元朝制造业的丰富与其爱惜匠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毛植在当时得以盛行也与大量的匠人从事这方面的劳动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的毛植极为发达,这是适合蒙古名族的一种染织品。毛织的名目不下六、七十种。从制作及用途分,可以分为毡和罽两类。毡是蹂毛而成,厚五、六分,多无花纹......罽是用羊毛、野蚕丝等织成。毛软厚,进行裁剪,即今日的地毯。无花纹的称为剪绒毯或栽绒毯,有花纹的称为剪绒花毯。毛植即是早期的罽类,称为原罽,多作为装饰挂件使用。因为地毯的制作需要有经线和地纬,这就是现在制作毛植的大经纬纱网。地毯中显花绒头相当于毛植中的锋毛,地毯中的每一个绒头代表毛植中每个经纬网格中的锋毛。地毯是显花绒纬编织在经线上,毛植是锋毛栽植在大量经纬网上。都是在十字交叉的经纬线上制作图案。毛植最初也是用棉线纺成经纬线,将锋毛和经纬线编织在一起制作图案,只是毛植在现代制作中用现成的大经纬纱网取代了棉线编织经线和地纬的过程,但制作原理还和先前毛植制作工艺相同。

蒙古民族建立元朝后,大力扶植丝织、棉织、刺绣等工艺产品,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即达到了鼎盛。元代毛织以上都、和林及宁夏为主要产地。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癸亥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南宋宋理宗赵昀景定四年),和林设局院造毡罽,岁额三千二百五十反,用毛十四万一千零七十斤,可见产量很大。元代金锦生产的兴盛,与贵族统治者的享受挥霍的生活有关,“衣金锦”是显示其华贵和权威,而且金锦在当时还作为赏赐物品。在元代,每逢大庆节日,都要给各级大臣赏赐金锦。草原牧民的手工业主要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产品有弓箭、鞍具、车辆、皮革和毛毡制品等。官营手工业较为发达,和林、称海、上都等地均有来自中原、中亚、波斯和西欧的匠人,他们为蒙古贵族生产金银、陶瓷以及其他各种奢侈用品。毛植对元朝时期北方诸国的上层社会来说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物品。毛植独特的艺术形式赢得了上流社会的青睐,各个属国向大汗进贡时,毛植是汗国主要回赠品之一。毛植本身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并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但后来,毛植工艺由于其工艺难度大、原材料短缺、栽植艺人的流失等原因,致使其慢慢衰落,面临失传。

蒙元时期的官营毡罽作坊已知有十多处,它们集中在大都、上都地区,隶属于中央各部门。当时的毡罽匠户数量很多,早在中统元年(1260年),就至少有近三万户。蒙元时期的毡多于罽,已知的出土物只有毡一种。毡因属“无纺织布”,不能直接作出图案,但蒙古族的毡帐、地毡等却往往带图案,这是因为他们早就掌握了一种特殊的装饰方法,即把毡剪裁成花纹,钉缝在另一种颜色的毡上,以构成图案。

通过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断出毛植最早属于地毯的一种,地毯有毛毯和丝毯,毛植则属于毛毯。毛植和地毯在制作技法上很相近,地毯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栽绒,也有编织和刺绣的。毛植制作是将锋毛“栽植”,也是栽绒,而且用途上也很相似。早期毛植以挂毯的形式使用,有防寒和装饰作用,蒙古族的挂毯用途也是如此。只是经过长期的演变,毛植的使用功能渐渐被淡化,装饰功能大大加强,这与蒙古族的鼎盛时期贵族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加深密切相关。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条件下,精神需求增强,简单的使用不能满足贵族的审美需求,于是毛植的装饰功能不断加强,它的实用性渐渐依附在挂毯上了,它们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装饰性远大于实用性也是毛植在元朝衰落后逐渐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元代,察哈尔是来自蒙古众多部落的民众,在大汗宫廷担任宿卫,叫做“怯薛”,同现代的主力部队一样,他们除了打仗还担当保卫汗宫的任务。寓居海外的著名蒙古史学者扎奇斯钦先生说“察哈尔一直是蒙古可汗直辖的部族”。

历史文献从多方面证实察哈尔部始于蒙元帝国宫廷之渊源,在当时的蒙古宫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电台用的是察哈尔正蓝旗的语音。为什么呢?察哈尔语音便于蒙古各部收听,这个问题有专家作为专门研究,并且阐明了察哈尔是来自蒙古各部。察哈尔的礼仪繁多,层次明确,举止高雅,反映了宫廷礼仪程序。这也是证明察哈尔的出处和来路的有力证据。尤其是察哈尔的饮食文化,更加体现了游牧民族设宴的宫廷特色......在察哈尔流行的宫廷音乐—阿斯尔和察哈尔大汗的政歌,这种音乐蒙古族的其他部(旗)是没有流行的。这也是察哈尔是元代宫廷宿卫的佐证。我们可以推论,作为大汗宫廷担任宿卫“怯薛”的察哈尔部众,直接接触到蒙古族的皇族上层,毛纺织精品与他们并不陌生,而察哈尔毛植的雏形毡、罽之类,亦是当时流行在蒙古族宫廷中的实用毛织品和饰品,因此,毛植这种民族手工艺产品出自蒙古察哈尔部,并有其历史依据。

 

文章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xls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5406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