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温馨提示:今天是

学术论坛
著作选登
也谈察哈尔文化

赵世宏

  (乌兰察布市环保局)

察哈尔,一个由蒙古语音译而来的历史地理名词。文化,其含义则相当广泛,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几乎是这个民族或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察哈尔文化,我的理解当指察哈尔地区的特色文化,它既有民族文化的普通性,又有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但只要称得上文化,它所包含的内容或是研究对象往往是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

一、察哈尔的由来

研究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蒙古民族的历史特别困难,因为这些民族大都没有留下较为完整的典籍和资料,甚至有文化可考的历史也比较短暂,这使得我们对很多历史渊源或历史事实只能依靠传说和考古进行推断。

察哈尔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又是蒙古族一个部落(姑且叫做部落即察哈尔部)的名称。从现有的资料和史学家的研究来看,这个部落的出现应该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常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我们今天的“察哈尔”也就是大多汉文史志里提出的“怯薛”,来自于古代突厥语,作为专用名词指大汗的护卫。另一种认为“察哈尔”在蒙古语里有“边”的意思,大约是因为这个部落(部众)曾驻牧辽东边外,因而得名。

我觉得前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其一,既然当时察哈尔已做为一个部落去边地驻牧,那应该已经有自己的名称,怎么会随意改变呢?古代蒙古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游牧民族,迁徙游牧司空见惯,因流动而更名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就凭察哈尔部在蒙古历史上,特别是元末和北元时期的影响和地位而言它也不可能是一支普通的游牧部众。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后或是在统一蒙古的进程中为了适应政治军事需要,从各部及千户万户里面选拔了一批精兵强将组建护卫军,名之“察哈尔”,就由察哈尔官兵及其眷属逐渐形成一支特定的社会群落。蒙古统治集团也便允许和承认其部众地位,甚至划拨草场和牲畜,于是出现了察哈尔部。这就是察哈尔部为什么在蒙古统一之后形成的原因。察哈尔人姓氏繁多,也是一个旁证。察哈尔部的成员大多是大汗的近侍功臣及其后裔,这个部众一度由黄金家族的成员亲自领导,在政治生活中享有一定特权,因而被称作“宗主部”。

由于蒙古经济游牧的特点,察哈尔部最初的驻牧地难以考证。(此之时当在漠南)但近代以后就比较明确、相对固定了。长久以来基本定居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自达赉湖,西到大青山的辽阔地域。在满清统治时期察哈尔地区曾被按照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划分建制。民国时还曾作为一个省存在于内蒙古中南部。

二、乌兰察布与察哈尔的关系

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始于清代。盟,应该是汉语,即会盟结盟之意。在蒙语中称“哎木枯”词义非常相近,可视作直译。其实这一现象远远不止于蒙古民族,好多民族、国家和地区都有过。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会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清朝初年,蒙古在阴山南北逐渐汇集起土默特,乌拉特,茂名安,四子王,察哈尔右翼等部,友邻部落之间开始会盟,乌兰察布则是当时常用的会盟地点。满清统治者便因势利导,编组扎萨克旗,实行盟旗制度。乌兰察布盟应运而生。而这一地带正是之此时期察哈尔部的势力范围,特别是乌兰察布东部,阴山山脉东麓是察哈尔部洛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区域。

乌兰察布盟作为一个行政建制历经变迁,沿革至今。除四子王旗的一部分,几乎都是原察哈尔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的驻地。古代蒙古察哈尔部众是这里的先民。换句话说,现在居住在这一带的蒙古族同胞,相当部分属察哈尔人后裔。由此上溯几个世纪,起码可以追溯到14世纪中叶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时代,察哈尔部众在这里战天斗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乌兰察布市的一山一水镌刻着察哈尔人的足迹;乌兰察布的一草一木牵动着察哈尔人的情怀;乌兰察布的风土人情,承接着察哈尔人的人文积淀。如果文化也可以划分区域的话,乌兰察布地区尤其是作为该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集宁及其周边区域应该属于典型的察哈尔文化分布区。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察哈尔文化作为主打品牌,是恰当的、正确的。它符合乌兰察布地区历史和现状,是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打造民族文化大区,挖掘抢救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

三、察哈尔文化的特色及其定位

什么是察哈尔文化呢?我的理解,应该是指具有鲜活察哈尔传统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它不同于考古学上讲的“文化”,——诸如仰韵文化、红山文化等等如前所述,文化的概念非常之丰富、非常之广泛。大到社会风尚、城市建设,小到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无不蕴含着文化的因素。

我想说的是,察哈尔文化品牌的确是我们打造文化大市、发展地区文化事业及产业,明确了一个方向和目标,但我们必须在宏观定位上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察哈尔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不是一个绝对的地域文化。从历史渊源来看,察哈尔部落的形成于蒙古汗国时代的“怯薛”。怯薛军的成分则是来源于蒙古各地部落、万户、千户的优秀分子,它不能不具备蒙古各部的特色,从文化融合的角度上几乎是个“集大成”者。在北元时期,察哈尔长期处于宗主部的地位,因而可以说,察哈尔的蒙古文化几近蒙古民族文化的一个索引。至少察哈尔文化是蒙古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察哈尔文化,蒙古民族的文化是不完整的。

察哈尔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它不能等同于“蒙元”文化。对“蒙元”文化一词的理解很容易联想到“满清”。如果从联合结构看应该是指蒙古人建立和统治的元代文化。总之它应该是指一种民族文化和世代文化。而察哈尔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察哈尔文化只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局部。

尽管如此,察哈尔文化在民族层面上却具有着多元交融的特点。特别是与中原地区汉族农耕文化的交融历史悠久而频繁。察哈尔地区地处蒙古高原南缘,自古以来就是大漠南北与中原内地交往的必经之地。忽必烈世代建立的元上都,就在今天察哈尔左翼的正蓝旗。北方重镇张家口、大同更以沟通蒙地、连接大漠而闻名。可以说察哈尔地区一直就在蒙古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交接的最前沿。长久以来,不能不受到内地文化的渗透和习染。毋庸讳言,察哈尔地区,特别是西南部,成为蒙古地区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通话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金账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等古政权在历史上的衰落不仅丧失了蒙古人在西欧、中东、钦察草原及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阿拉伯地区的统治地位,而且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特征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当地主流文化熔融。而作为漠南蒙古的一支部落察哈尔地区早在元朝就已融入到华夏文化的大熔炉中,成为蒙元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事求是的讲,近现代察哈尔文化是蒙汉人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特别是进入近代晚期之后,随着人口比例的急剧变化,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因此,我们在对察哈尔文化的理解上不能单纯地把它定位于蒙古族文化,当然它更不是汉文化。它是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区域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打造察哈尔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在抢救、挖掘、整理、完善、丰富和发展传统察哈尔蒙古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吸纳承人和借鉴其他的优秀文化成果。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大旗,让察哈尔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新的意义上复兴,把察哈尔这一古今中外的知名“品牌”打造的更加光彩夺目。让勤劳勇敢、热情友好、自强不息、开放和谐、安定团结、崇尚真善美、追求幸福祥和生活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诚如是,则上可告慰先人,下可以激励子孙,不可不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焉。

 

(原载《乌兰察布党派通讯》2010年第3期)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察哈尔文化研究会
地址: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电话:0474-6209013        传真:0474-6586648
邮编:012400        邮箱:nmgchher@163.com         蒙ICP备1200345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35213521